突然有种感觉,区块链公链和 AI 大模型有点像,都在大量重复建设,都是这两个行业的底层,用 GPT 讨论了下,还挺深刻:
一样的地方
1. 都是通用基础设施,竞争不可避免。
无论是大模型还是公链,本质上都属于底层通用技术。这类技术的核心特征是:高进入门槛 + 高潜在回报 + 生态型竞争。因此每个国家、公司、基金都希望拥有自己的版本,即使底层相似,也必须重做一遍才能形成独立控制力。
2. 都存在“重复建设”,但源于合理动机。看似重复,其实是技术、算力、合规和利益的必要分化。大模型各家在相同架构(Transformer)下重新训练,是因为数据私有化、算力分布、微调方向都不同;公链项目在 EVM 兼容的前提下再造,是因为要满足不同的性能、监管和经济模型。“重复”反映的不是浪费,而是体系多样化的自然结果。
3. 都在从“造技术”转向“造生态”。
技术门槛已经被攻破,真正的竞争焦点转向生态整合与用户留存。大模型比拼应用生态(Copilot、AI Agent、企业嵌入场景);公链比拼资产生态(DeFi、RWA、L2扩容、游戏应用)。技术同质化后,生态能力决定长期差距。
不一样的地方
1. 技术架构的集中度不同。
大模型趋势是算力与能力集中化——领先者数量在减少,模型规模和推理成本极高,最终形成少数巨头格局;公链则是模块化和分层化——以太坊成为底层共识层,上面出现大量L2、L3和应用链,形成网络化竞争结构。
2. 开源在两者中的作用不同。
开源模型(如LLaMA、Mistral)主要降低了入门成本,但没改变算力和数据集中化格局;而公链的开源(OP Stack、Polygon CDK)则真正扩大了主权与经济创新的空间,让更多团队能在以太坊框架上构建新生态。
3. 商业逻辑的落地方向不同。
大模型的主线是服务商业化——API订阅、企业方案、垂直集成;公链的主线是资本金融化——代币激励、生态投资、流动性经济。前者靠现金流驱动,后者靠资产定价驱动。
总结
> 大模型和公链确实相似:都在重复建设底层、争夺生态主导权。但路径已分化:大模型趋向中心化、商业化复用开源,公链趋向模块化、去中心化复用以太坊。一个追求智能的统一,一个追求价值的多元。
1.82万
71
本页面内容由第三方提供。除非另有说明,欧易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,也不对此类材料主张任何版权。该内容仅供参考,并不代表欧易观点,不作为任何形式的认可,也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或购买或出售数字资产的招揽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况下,此类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不准确或不一致。请阅读链接文章,了解更多详情和信息。欧易不对第三方网站上的内容负责。包含稳定币、NFTs 等在内的数字资产涉及较高程度的风险,其价值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。请根据自身财务状况,仔细考虑交易或持有数字资产是否适合您。